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动态 > 正文

理论动态

党委中心组2008年第3期学习内容

更新时间:2008-11-13    作者:dingash    点击:[0]

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针对性

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党员的党性修养,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为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章的标准,更多地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特点加强学习和实践,有针对性地、以改革创新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水平。

一、提高在岗位职责范围内理解大局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每个领导干部都有具体的分工领域和职责范围。但每个领导干部都从属于同一个党的事业,都要在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都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求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也有大局视野和目标意识,要求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也有理论素养和思考兴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之所以取得领导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重要前提。

因此,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最重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更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回答。要克服那种认为理论问题太枯燥、理论知识只务虚、理论学习是形式的错误认识,真心实意地纠正以干代学、因忙废学的不良倾向。只要真正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就能自觉地把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任务和工作结合起来。而在岗位职责范围内理解大局问题,最终要落实到在科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解决具体问题、取得实际成绩。

二、提高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上落实现代化任务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胡锦涛同志在去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曾经语重心长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因此,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一大任务,是深入了解国情,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国家制度和社会状况、国内地区差异和国际关系格局等等。

在深入了解国情的同时,还要对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目标和手段、途径有深入了解。了解国情的目的是改善国情,这个改善工作就是现代化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里所说的几个“化”,每一个都包括许多内容。

在适应国情的前提下落实现代化任务,要求领导干部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领导艺术。否则的话,就会在克服一个错误倾向的同时倒向另一个错误倾向:或者因为强调现代化目标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或者因为强调从实际出发而妄自菲薄,对腐败现象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来看,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点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更加明确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任务,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并变成自己工作的具体要求的,要自觉地把这些要求作为自己成败得失的衡量标准。而决不能借口结合实际、适应国情而容忍甚至参与和加剧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三、提高在规章制度的框架内破解难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大量不合理的旧体制旧规则已经被比较合理的新体制新规则所取代。当然,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提高我们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重大成就,不仅是我们用了许多新的体制机制来代替旧的体制机制,而且是我们终于形成了一些正常程序,一些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要求来制定和修改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正常程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进而在此基础上确保实现国家和地方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的改革,应该通过正常的、合法的程序来进行。在工作过程中,哪怕个人并没有从违规中得利,也不能违反制度和纪律。这并不是说现行规定的一切都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要听任这些东西妨碍我们的工作,而是说对于现行规章制度中不合时宜的东西,要善于利用合法程序来加以改进。

可以说,在目前阶段上的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破除那种把解放思想等同于违规操作的习惯思维,破除那些把遵章守纪与破解难题对立起来的习惯思维。同样,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自己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破解难题的能力和自觉性。

四、提高在正常条件甚至艰苦条件下超常工作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遵守党章的模范。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的这个要求,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出发点。

但党章也提到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随着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适用于领导干部的那些“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党历来反对绝对平均主义;给领导干部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正如邓小平1977年第三次以73岁高龄复出时说的那样,共产党员担任领导岗位,不是为做官,而是为了做事。共产党人入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把优厚的甚至超出规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目的。

应当看到,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艰巨任务,要求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以超常的工作状态,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领导干部必须有超常的工作激情和工作投入,同时,不应当因此而索要超常的工作报酬,更不能把手伸向非法的利益,走向违法乱纪的邪路。为此,必须在干部考察任用、业绩奖惩、制度建设和干部教育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角度来看,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这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

浅谈“老实人”干部的选任与培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倡导“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得利”的用人导向,把广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专心谋事、专注干事、专力干成事上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慧眼识干部。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任“老实人”干部,既要有爱才之心,从党的事业需要出发,选任“老实人”干部的责任感,又要有识人之能,分得清“老实人”与“投机者”、“庸人”的区别。一要提高素养“识”干部。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提高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炼就出“火眼金睛”。二要深入基层“访”干部。老实人往往注重埋头做事,不善声张造势,辛苦和业绩往往不易广为人知;他们清正自守,不好拉拉扯扯、吃吃喝喝,往往人脉不广;他们不跑不送,不找不要,不善奉迎,往往引不起别人的关注。所以,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识别、发现、挖掘“老实人”干部,切实把他们纳入视野。三要拓宽渠道“选”干部。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做到“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老实人”干部脱颖而出的干部工作新机制。

公道用干部。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用人导向,关乎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一要有颗公道心。领导干部要保持公道心,不带“有色眼镜”,不纠缠细枝末节,做到公道正派、客观公正地评价、使用“老实人”。要有“举贤不避仇”的勇气和胸怀,不感情用事,更不能因个人好恶对老实人打击报复。二要形成“重用老实人”的正确导向。对发现的“老实人”干部,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大张旗鼓地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了解他们,使他们成为受人尊重的对象,进而根据其特点和特长,选拔到充分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岗位大胆使用。三要不给投机钻营者机会。对于投机取巧者,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绝不让其如意算盘得逞,彻底铲除其成长的土壤,不给其留任何机会和空间。

严格管干部。对发现的“老实人”干部,既要在工作上严管,又要在生活上厚爱。一要精心培育强素质。按照注重实效、分类培训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提高他们干工作的能力、抓发展的本领。二要严格管理促履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办法,推行问责机制,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明确整改时限,整改成效不明显的,要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三要真情关爱解忧困。领导干部要关心那些“老实人”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激发他们干事创业为民的激情和活力。

按“四个不能变”的要求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做到“四个不能变”,即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不能变,始终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谦虚态度不能变,关心群众疾苦、倾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挚感情不能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作风不能变。坚持“四个不能变”,就是坚持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坚持已被历史实践证明的不可多得的传统优势,也是坚持我们党不断发展创新的潜在优势。在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上,也要始终坚持这“四个不能变”。

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是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具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仅负有领导教育行政工作的责任,更负有对高教事业政治领导的责任。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要求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能否按照“四个不能变”的总体要求,来加强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决定和影响着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关系到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我们要充分认识坚持“四个不能变”对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不能变”的要求,就是在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广大师生员工的意志,代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聚焦发展,以事业协调快速发展来团结和凝聚人心。发展是硬道理,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和事业的兴衰。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才的摇篮,是社会的良心。高等学校既对发展先进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又在发展先进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把高等学校办好,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就高等学校本身而言,学校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发展问题。因此,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要始终围绕发展的主题,审时度势、把握全局,高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勇于谋划、勤于谋划、善于谋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以明确的学校发展目标激励师生员工协力推动学校发展。

民主办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四个不能变”的核心,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四个不能变”的实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体现。高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就要积极推进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实行民主办学。领导班子推进民主办学,要与学校建设发展的目标与实践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各项工作实际相结合。要加强领导和群众之间、领导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调动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关心学校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吸纳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和集体智慧,使得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同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能从源头上防止官僚主义和不依法办学情况的发生。在制度上,要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权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授参与治教、治校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解决师生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要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把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大事、要事来抓。“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把维护师生权益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是否有利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领导班子要从“管事”转为“办事”,转变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此外,要注重从制度上解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问题。如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并实行好有关联系、接待、信访等制度。同时,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定期邀请各方面师生员工代表与校领导座谈,增加相互沟通和理解。

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要强调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立范于民。“民不服我权而服我廉,不畏我严而畏我公”。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尊重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体现。接受群众监督,关键在于自觉。领导干部个人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形象。领导班子要立好规矩、建章立制,把主要工作置于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下,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渠道,如会议、文件、网络、公示栏、宣传橱窗等,及时传输、沟通各种信息,接受各监督主体的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