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李源潮同志在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24日)
这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党中央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习近平同志审定了会议方案和主要文件。刚才,习近平同志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陈至立同志主持了今天的会议。明天下午,周济部长还要作总结讲话。这里,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十七大对党建的根本要求,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的责任感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根本要求,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是完成十七大赋予高等教育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完成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现在,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600万,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39.3%的中国科学院院士、37.7%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高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可以说,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在高校,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力量在高校,科技发明的主要成果在高校。高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主力军之一。所以,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校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保证。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党对高校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是落实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必然要求。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党的建设作出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一个目标、六项任务的总体部署。落实这一总体部署,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委领导水平,更好地把握高校办学规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提高党务工作者素质和能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进一步做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把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高校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是按照十七大要求应对高校党建工作新挑战的迫切需要。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之地,也是新思想新观念发源之地。高校教师和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人格独立,民主意识、批判精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直接,社会各种变化在高校的反映越来越迅速,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这个领域开展党建工作,尤其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高校党组织就无法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就难以充分发挥高校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创新应该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鲜明特色。
二、认真总结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在继承基础上推进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发展、建设、进步的快车道,成为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政治局面最稳定的时期之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一是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比200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各类高校在学人数居世界第一;近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738万,比上一个5年增加了1165万,增长了两倍多。高等教育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和储备了最有活力、最具优势的国家发展资源。二是高等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已经形成,一批学科齐全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成功组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迈出重大步伐。三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集聚高层次人才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一大批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库作用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高校连续多年保持总体稳定,一心一意办教育、稳定和谐谋发展的方针深入人心,党委负责、协调各方的维护高校稳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由高校不稳定诱发社会不稳定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总之,这些年来,中国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全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从1990年开始,基本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为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行政的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运行良好。高校领导班子驾驭学校改革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一批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双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基本实现,全国每年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数量由2002年的16.8万名增加到2006年的80.8万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内容和方法、载体和手段全面创新,广大学生主流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逐步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前景充满信心。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高等学校长期保持稳定和谐,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功不可没。
总结高校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创造性地贯彻中央要求,从高校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具体来说,一是要始终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头脑,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二是要始终坚持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党建,着眼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抓党建,使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推进。三是要始终坚持把建设高素质高校领导班子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培养“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水平。四是要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六是要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这些经验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了高校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反映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时代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必须长期坚持,并在新的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当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样,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凸显出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专业人才的要求迅速提高,对提升人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的要求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全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是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学生创新能力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比较薄弱,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体制机制活力不足,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基础和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青年教师正在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水平的任务十分紧迫。五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但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创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六是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和通信工具,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娱乐交往的重要途径,对教育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全面挑战。
高校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一是正确领导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二是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战斗力和对党员干部、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吸引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高校党组织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和师生员工的新期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第一,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要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十七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及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相关教材进行修订,全面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确保2008年春季开学使用上修订后的新教材。要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做到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相统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积极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重点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名师名家。
第二,着力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办学治校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高校的具体体现。要按照十七大关于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的要求,开展高校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专题培训,切实增强高校领导班子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加大高校领导干部和地方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高校领导干部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和边疆地区挂职锻炼以及国外培训。要从培养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建设高校后备干部队伍体系,制定工作规划,组织长期实施。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住高校招生、基本建设、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学科评估等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关键环节,加大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力度。要整治高校学术不正之风,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公信度。现在,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同志走上了高校领导岗位,他们是改革开放以后上的大学,学术水平较高、专业造诣较深,相当多的同志有出国留学经历,但许多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这种情况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于这方面工作,明年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第三,积极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近年来,高校党务公开加快推进,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院系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基本实现了党员直接选举,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比较畅通。高校的党员干部文化素质高、民主意识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提高高校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党组织要贯彻十七大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继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要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师生党员民主权利,为广大党员参与决定学校和党内事务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党务公开,高校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应在党内进行民主讨论,广泛听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意见。要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高校党委应向党代表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要加强对高校党内民主发展的正确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脱离实际,不超越阶段,不照抄照搬,推动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四,着力加强院系级党组织建设和青年教工党员队伍建设。院系级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核心,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理顺高校院系级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是当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要经过党政联席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研究决定。院系党政之间要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要注意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同志担任院系级党组织书记,不断增强院系党组织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高校积极探索加强院系级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有的明确规定高校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有的在院系党政负责人的配备上采取交叉任职、定期轮岗等方法,有的高校规定院系级党组织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具有否决权,等等。要对这些探索进行认真研究和总结,在修订完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时加以吸收,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现在,青年教工党员正在成为高校教工党员队伍的主体,是高校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要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工党员的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素养,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党的观念和党员模范意识。要继续高度重视并着力做好在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入党。
第五,加强拔尖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高地。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制定有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要根据青年教师不断增多的实际,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工作中,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上下功夫,自觉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树立一批师德表率和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组织开展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报告团活动。要建立教师师德和教书育人考评制度,将思想品德素质和教书育人实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主要依据。要修订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条例,建立师德和教书育人档案,形成长效机制。
第六,继续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好做法,同时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保证所有的大学生党员都在组织中,都参加组织生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支部的作用,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努力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班级活动、学生社团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高度重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要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加强高校各级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的作用。高校团组织要认真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向党组织输送积极分子。
第七,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加大学科建设、新课程方案实施、师资培养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强大平台、坚强阵地、优秀教师,培养一批德育名师。要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开展社会实践,建设校园文化,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体系,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强化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开展职业、专业“双重培训”,加强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组织“双重领导”,落实教师、干部“双重待遇”。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机制,队伍到位、考核到位、投入到位的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第八,深入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理论研究。高校党建理论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独特优势,组织高校党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丰富党的建设理论作出贡献。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关系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党建工作全局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比如,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问题,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提高问题,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合问题,等等。要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永葆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四、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抓高校党建工作责任制,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把高校党的建设纳入本地本部门党建工作整体安排,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经常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要问题。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同志联系高校制度,领导同志要深入高校了解情况,给师生讲党课或作形势报告,指导高校改革和发展。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教育工作部门要密切配合,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强化督促检查,把抓高校党建工作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考评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切实使党建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党委书记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职能部门认真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总结北京等地开展的高校党建工作达标评优活动的经验,在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创先争优。
要为高校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支持经济改革和发展那样,旗帜鲜明地支持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引导社会各个方面正确认识高校改革发展快速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帮助高校解决实际困难,给予切实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保证。要引导社会媒体加大对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成就的宣传力度,充分肯定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充分肯定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实践,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对我国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继续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地方政府要加强高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最后,我强调一下,要关心爱护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务工作者是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工作,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支队伍的素质是好的,是值得信赖的,是有战斗力的。但是,一些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有的同志不太安心党务工作,想转到教学科研岗位。各级党委、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收入待遇和评选先进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贡献,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要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党性原则强、热爱党务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同志选配到党务工作岗位上来,注意把高校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交流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任职。广大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爱岗敬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广大党员和师生的信赖。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个结合”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
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时间了。30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
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之所以把这个结合放到第一,是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最根本的经验。“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时留给我们的谆谆教导。因为丢了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与世界观,就丢掉了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丢掉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法理依据。所以,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是我们的宝贵经验。
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这一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具体体现。30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紧紧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就是邓小平1987年1月所概括的,一方面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因为我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大,加上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
第三个结合: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十七大报告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作为改革开放的经验,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深层次揭示。谁都不会忘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群众实践经验中发现并总结而形成的。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就能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总结30年改革开放经验,就是既要看到党的领导的作用,也要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要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在决策时倾听群众的声音,尊重群众的首创,从而使我们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最大程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四个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强调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仅使我们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这是我们为什么强调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原因。30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了这个基本制度,同时又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第五个结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移。这也是对我们党的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性的课题。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从来都是和政治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相连的。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第六个结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七个结合: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效率与公平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执政党面临的敏感性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稳定和执政党的信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及政策调整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公平不断凸显出党的执政理念中的地位,随后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八个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不管我们对全球化怎么理解,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30年的经验就是,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孤立起来,不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只会越来越落后。因此,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但同样重要的是,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积极融入国际环境和广泛利用外部条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
第九个结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就是要稳定,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正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总结30年的经验就是,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第十个结合: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之所以把这一经验放在最后,是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更大胜利。但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事业与党的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党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党的建设必须符合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推进党的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指出, “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其中,前三条是管总的,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科学概括,为我们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以人为本与多难兴邦
汶川地震震级如此之高,烈度如此之强,破坏如此之大,是极为罕见的。而人民如此之坚强,民族如此之团结,领导如此之有力,也同时写下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大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中华民族的精神则在灾难的撞击中迸发出无比灿烂的华光。
随着救灾行动的不断展开,每一个国民越来越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非常时刻产生的伟力。平和生活中的积淀、理解,在危机和考验中进一步锻造和升华。多少催人泪下的场景,多少感天动地的壮举,共同撞击出以人为本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历史见证了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已成为凝聚民族的强大力量。地震崩山裂地,民族众志成城;倒下的是一排排房屋,挺直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样的民族面前,再大的灾难,最终只能是民族崛起的佐证。
越是大的灾难,越是对人的考验,也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一个巨大考验。汶川地震震级如此之高,烈度如此之强,破坏如此之大,是极为罕见的。而人民如此之坚强,民族如此之团结,领导如此之有力,也同时写下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大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中华民族的精神则在灾难的撞击中迸发出无比灿烂的华光。随着救灾行动的不断展开,每一个国民越来越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非常时刻产生的伟力。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特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这一切,绝不只是响亮的口号。尤其是当难以预料的灾难袭来时,这一核心理念就更是在危机中昭示着正确的航向。在地震灾难发生后随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会议上,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首先强调的是全力救人最要紧。国务院总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当天就直奔灾区第一线,强调的也是抓紧时间,抢救群众生命。两天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第一条就是:要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救灾第一线召开会议,强调的还是:抗震救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重中之重。随着目前抗震救灾进入灾民安置、灾后重建阶段,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共同集聚力量,追求光明未来,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步骤,突显的依然是以人为本的主题。
从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系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到现在已有五年了。民众的福祉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增进,“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也在社会实践中愈益展现。平和生活中的积淀、理解,在危机和考验中进一步锻造和升华。多少催人泪下的场景,多少感天动地的壮举,共同撞击出以人为本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提升。中华民族是一个以人文传统为骄傲的民族。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吟诵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至理名言。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本身就是思想文化的飞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更是书写了人文精神的新篇。大地震以惨烈的镜头在震撼人心的同时,也把这伟大的精神定格。我们看到,死神袭来的时候,以自己的身躯和生命呵护学生的老师;我们看到,已经脱离险境的年轻人,为营救他人义无反顾冲向吞噬生命的瓦砾堆,以致再次被深埋;我们看到,命悬一线的少年,呼喊营救他的叔叔阿姨小心,不要过来……这无数的镜头,已经把人文的意义阐释得淋漓尽致。我们都清楚,即使没有灾难,我们也要精心守护和耕耘着民族的精神家园。只是大自然偏偏要以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痛苦,来记录今天我们民族的精神水准。多难兴邦,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切!
历史见证了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多么宽广和无私: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在助人中提升自我。人民子弟兵忠诚为人民,奔赴灾区,如同奔向战场,危险、艰苦统统被他们踏在脚下,这种忘我无畏的牺牲精神,曾经经历过战火的历练,而今又在救灾中锻造。地震灾区的每一寸土地,现在都成为汇涌中华民族大爱的舞台。无数的志愿者奔向这里,不顾余震的威胁,在夜以继日的奋战中奉献自己的爱心。他们有的来自千里边陲,有的来自繁华都市;有的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有的是初露头角的80后,90后;有的拉上了自己经营小店的所有,有的抛下自己的骨肉为灾区的婴儿哺乳……毫无疑义,这不是普通的爱,这是中华民族仁者爱人传统的一次震撼般的升华!
历史见证了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已成为凝聚民族的强大力量。地震崩山裂地,民族众志成城;倒下的是一排排房屋,挺直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危难关头,一个声音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共同鸣响:我们与你们同在!一个心愿飞出所有华夏儿女的心房:灾难我们共扛!捐献热线被一再打爆,献血队伍排起长龙,每一个国人都在爱的热浪中,感受到一种以民族整体共同构成的大写的人的力量和价值。在这样的民族面前,再大的灾难,最终只能是民族崛起的佐证!
地震给大地留下的创伤是可怕的,但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中华民族迅速抹平创伤的意志和功效,同样是坚定和惊人。地震的第二天,一万多名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就被空运到灾区;三天时间,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全部到达58个重灾的乡镇展开救援;五天之内,所有重灾的县城全面恢复了通讯能力;一个星期之内,到达地震灾区支援的全国医疗救治队伍达到8000多人,从废墟中抢救出生还者6000多人,转移被困人员36万多人;一个月之内,将生产90万顶帐篷支援灾区;三个月内,100万套活动板房为灾区人民遮风挡雨……救灾惊心动魄,重建可歌可泣。以人为本,与灾害抗争,凸显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像凤凰涅槃,送走逝去的昨天,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